一、2016年奶粉行业宏观背景
1.1 全球奶源格局变化
- **新西兰干旱**:占全球出口量三分之一的新西兰遭遇严重干旱,全年原奶产量下滑7%。 - **欧盟取消配额**:2015年4月欧盟正式结束牛奶生产配额,2016年过剩产能集中释放,导致国际大包粉价格跌至十年低点,但终端零售价却因品牌去库存而上涨。 - **美国产量微增**: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,2016年全美牛奶产量增长仅1.8%,不足以弥补大洋洲缺口。 ---1.2 中国政策与消费端
- **配方注册制落地**:2016年6月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》颁布,**每个工厂最多保留3个系列9个配方**,中小品牌恐慌性囤货推高渠道价格。 - **跨境税改**:4月8日起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改,**“免税时代”终结**,单价200元以上奶粉统一按11.9%综合税征收,直接抬高终端售价。 - **二孩红利初显**:全年新生儿数量达1846万,同比增11.5%,**新增需求约12万吨奶粉**,供需缺口扩大。 ---二、进口奶粉为什么涨价?三大核心因素拆解
2.1 原奶成本:新西兰拍卖价反弹
自问:为何国际奶价下跌,进口奶粉却涨价? 自答:国际奶价指“大包粉”原料,而终端奶粉用的是“高附加值基粉”。2016年新西兰恒天然GDT拍卖价从每吨1800美元回升至2600美元,**涨幅44%**,直接传导至品牌采购成本。 ---2.2 汇率波动:人民币年贬值6.8%
- **成本端**:进口奶粉以美元结算,人民币兑美元从6.49跌至6.95,**每罐800g奶粉增加约8元汇兑成本**。 - **渠道端**:贸易商提前锁汇比例不足30%,**剩余70%现货采购被迫提价**。 ---2.3 渠道重构:线下母婴店“趁火打劫”
- **配方注册制预期**:中小品牌为保注册名额,**向母婴系统支付“条码费”5万-10万元/个**,费用转嫁消费者。 - **KA卖场进场费**:商超渠道2016年奶粉条码费平均上涨15%,**外资品牌如惠氏、美赞臣将费用计入零售价**。 ---三、国产品牌趁机逆袭?数据揭示真相
3.1 市场份额:外资仍占主导
- **线下渠道**:尼尔森数据显示,2016年外资奶粉线下份额为58%,**国产品牌飞鹤、君乐宝合计仅14%**。 - **线上渠道**:天猫双11奶粉TOP10中,**进口品牌占7席**,爱他美、A2白金版包揽前两名。 ---3.2 价格战:国产“虚高”与进口“真涨”
- **国产套路**:君乐宝推出130元/罐的“低价旗帜”,但**同配方线下版售价仍维持220元**,价差实为渠道利润。 - **进口实涨**:德国版爱他美pre段从160元涨至195元,**涨幅22%**,且全年无折扣。 ---四、消费者应对策略:如何买到不涨价的奶粉?
4.1 囤货时间点
- **GDT拍卖低谷**:每年2-4月为南半球产奶高峰,**此时拍卖价通常全年最低**,可提前囤3-6个月用量。 - **电商大促**:京东618、双11期间,**进口品牌会释放库存老日期产品**,折扣可达8折。 ---4.2 渠道选择
- **跨境电商保税仓**:税改后虽涨价,但**保税仓模式仍比一般贸易低10%-15%**,如网易考拉荷兰版牛栏。 - **海外直邮**:通过德国BA保镖、荷兰之家等直邮,**避开增值税**,但需承担15%行邮税风险。 ---4.3 替代方案
- **国行版平替**:美赞臣荷兰版与国行版配方差异<5%,**价差却达60元/罐**。 - **分段降级**:6-12个月宝宝可延长使用1段至7个月,**减少高价2段消耗量**。 ---五、2016年奶粉行业遗留问题:对今天的启示
5.1 配方注册制后遗症
- **品牌锐减**:2016年约2000个配方缩减至2018年的532个,**杂牌清库存导致2017年“临期奶粉”泛滥**,至今仍影响渠道信任。5.2 价格体系固化
- **成本透明化失败**:2016年涨价后,**外资品牌建立“季度调价”机制**,如雅培2017-2023年连续14次提价,年复合涨幅5.2%。5.3 消费者行为迁移
- **代购崛起**:2016年朋友圈代购奶粉交易额突破100亿元,**催生后续《电商法》监管**,2023年代购占比已降至8%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