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保健品市场越来越火?
人口老龄化、慢性病年轻化、健康焦虑扩散,三大因素叠加,让保健品从“可选”变成“刚需”。2023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32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仍保持在8%以上。中老年人贡献了近60%的销售额,但他们也是最容易被“神药”广告误导的群体。

保健品怎么选?先问自己四个问题
1. 我真的缺吗?
体检报告是最诚实的答案。血清维生素D低于20 ng/mL、骨密度T值≤-2.5、同型半胱氨酸>15 μmol/L,这些数值才是需要补充的信号。没有数据支撑的“感觉疲劳”往往只是睡眠不足。
2. 我需要哪一类?
- 基础营养型:复合维生素、钙片、蛋白粉,适合饮食不均衡人群
- 功能调节型:鱼油(降血脂)、氨糖(护关节)、益生菌(调肠道)
- 疾病辅助型:辅酶Q10(心衰辅助)、叶黄素(黄斑变性)
3. 成分剂量够吗?
看标签要看“每份含量”,不是“每100克”。例如氨糖每日需1500mg,很多产品每片仅含250mg,吃6片才达标。同时注意上限:维生素D每日不超过4000IU,钙不超过2000mg。
4. 有无药物冲突?
华法林患者慎选深海鱼油(增加出血风险),服用他汀类避免红曲米(双重降胆固醇可能伤肝)。带药盒去三甲医院临床营养科咨询,30分钟能省半年冤枉钱。
中老年人保健品推荐:按场景精准匹配
关节养护组合
氨糖1500mg+软骨素1200mg+MSM 500mg,连续服用12周,WOMAC关节炎指数平均下降35%。选择有“蓝帽子”标志的国产品牌,性价比高于进口。
心血管三件套
- 深海鱼油:EPA+DHA总量≥1000mg,认准IFOS五星认证
- 辅酶Q10:选还原型泛醇(Ubiquinol),50岁以上吸收率比氧化型高4倍
- 植物甾醇:每日2g可降低LDL-C 8%-12%,与早餐同食效果最佳
记忆与情绪支持
磷脂酰丝氨酸PS 100mg+银杏叶提取物120mg,针对轻度认知障碍(MCI)人群,6个月后MMSE评分提升2.3分。抑郁症患者需先排除药物相互作用。

避坑指南:99%的人忽略的五个细节
细节一:剂型决定吸收率
液体钙>软胶囊>片剂,但糖尿病患者注意液体钙可能含糖。缓释型B族维生素比普通型生物利用度高30%。
细节二:原料产地陷阱
“挪威鱼油”可能是中国原料运到挪威分装。查海关进口报关单上的“原产国”栏,而非品牌注册地。
细节三:第三方检测报告
在品牌官网搜索“COA”或“检测报告”,重点看重金属(铅≤0.5ppm)、微生物(菌落总数≤1000CFU/g)两项。拒绝只提供“自检报告”的产品。
细节四:促销话术拆解
- “诺贝尔奖团队研发”→查专利号,多数只是原料供应商获奖
- “FDA认证”→FDA不认证保健品,只备案(NDI)
- “无效退款”→需保留完整包装和未开封胶囊,实际退款率不足3%
细节五:价格与价值
用“每有效剂量成本”计算:某进口氨糖每片1.5元含250mg,需6片才达1500mg;国产某品牌每片0.8元含500mg,3片即可,实际便宜50%。
实战案例:65岁高血压老人的选购流程
张叔叔体检显示:LDL-C 3.8mmol/L,维生素D 18ng/mL,膝关节疼痛。

- 医院营养科确认:需补充鱼油、维生素D3、氨糖
- 筛选标准:鱼油EPA+DHA≥1000mg、D3每粒2000IU、氨糖每日1500mg
- 比价发现:进口鱼油每天成本6.2元,国产同配方仅2.8元
- 最终方案:国产鱼油+进口维生素D3+国产氨糖,月均花费180元
- 3个月后复查:LDL-C降至2.9,维生素D升至32,关节疼痛减轻
未来趋势:个性化保健品正在到来
基因检测技术已能识别APOE ε4(阿尔茨海默风险)、MTHFR C677T(叶酸代谢能力)等位点,2025年后可能出现“根据基因报告定制配方”的保健品。但现阶段,先做好基础体检+成分核查,已能跑赢90%的消费者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