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医药行业政策变化_2017年医药市场增长动力

新网编辑 29 0

政策风暴如何重塑2017年医药版图?

2017年,CFDA(现NMPA)密集出台“两票制”一致性评价医保目录调整三大政策,直接改写行业游戏规则。很多从业者问:“这些政策到底动了谁的奶酪?”答案并不复杂——流通环节利润被压缩,低质量仿制药被淘汰,创新药获得加速通道。

2017年医药行业政策变化_2017年医药市场增长动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两票制”落地后,渠道利润去哪儿了?

过去七票、八票的层层加价被一刀砍断,流通企业数量从1.3万家锐减到不足3000家。省下来的钱主要流向两个方向:

  • 医院端:药品零加成后,医院通过提高诊疗费、检查费弥补缺口。
  • 工业端:部分企业选择让利给终端,换取市场份额;另一部分则投入学术推广,建立直营队伍。

一致性评价:是生死线还是分水岭?

2017年底,首批通过评价的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等品种迅速占领市场,未通过者直接出局。企业最关心:“评价成本到底有多高?”以口服固体制剂为例:

  1. 药学对比研究:200万~400万元
  2. BE试验:300万~600万元
  3. 总投入约500万~1000万元,但换来的是原研替代率从5%飙升至40%的红利。

医保目录调整:哪些品种一夜暴富?

2017版医保目录新增339个品种,其中36个谈判药品平均降价44%,却实现销量翻倍。典型案例:

  • 曲妥珠单抗:降价65%后,销售额不降反升,因可及性提升带来患者基数扩大3倍
  • 阿比特龙:进入医保当月,样本医院销量环比增长800%

创新药井喷背后的资本逻辑

2017年国内1类新药IND受理号达394个,同比增长62%。资本为何突然狂热?

答案藏在港股18A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预热中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也能上市,让“研发管线估值”取代“PE估值”成为主流。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等企业的Pre-IPO估值一年内翻了3~5倍

2017年医药行业政策变化_2017年医药市场增长动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中药注射剂:寒冬还是洗牌?

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对26个中药注射剂限制二级以上医院使用,行业哀鸿遍野。但头部企业如步长制药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学术转型稳住阵脚,其丹红注射液销量下滑仅8%,远低于行业平均30%的跌幅。


零售药店:处方外流真的来了吗?

政策预期推动连锁药店疯狂并购,老百姓、益丰、大参林全年共发起50起并购。但处方外流速度低于预期,核心卡在医保统筹账户未对药店开放。不过DTP药房成为新战场,新特药销售额年增速超过50%


跨国药企的本土化反击

辉瑞将普强业务迈兰合并,诺华将山德士中国业务剥离,看似撤退实则聚焦。更隐蔽的布局是:

  • 阿斯利康投资迪哲医药,深度绑定本土创新
  • 赛诺菲在成都设立全球研发运营中心,成本比欧美低40%

2018年暗流:带量采购已在酝酿

2017年11月,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悄然进行“三医联动”试点,为次年“4+7”带量采购埋下伏笔。当时业内人士普遍误判为“区域性行为”,直到恩替卡韦降价90%的标书流出,才意识到游戏规则再次生变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