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2013年玻璃行业整体运行概况
2013年,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全年累计产量约7.8亿重量箱,同比增长11.6%。**产能扩张与需求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**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。与此同时,行业利润总额却同比下滑近三成,**“增产不增利”**的尴尬局面引发业内深度反思。

1.1 产能扩张为何停不下来?
地方政府对GDP的追逐与银行信贷的宽松,使得**新建生产线审批形同虚设**。仅上半年就有13条浮法线点火,新增日熔量1.2万吨。企业普遍认为“先占坑再优化”,导致**区域性过剩**从华东蔓延至华中、西南。
二、玻璃价格为何在2013年出现“过山车”?
2.1 需求端到底发生了什么?
**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从年初的16%骤降至年末的-3%**,直接拖累玻璃订单。而**汽车产销“前高后低”**的走势,也让原本寄予厚望的深加工业补库意愿落空。
2.2 成本端如何推波助澜?
纯碱价格受环保限产影响,三季度暴涨40%;重油价格虽因国际油价下行而回落,但**天然气价改试点**让华北企业燃料成本不降反升。成本与需求反向而行,**价格弹性被极度放大**。
2.3 贸易商囤货为何加剧波动?
当4月沙河地区出厂价跌破58元/重量箱时,**部分贸易商误判“政策底”已现**,开始大量囤货。结果7月库存升至45天用量,恐慌性抛售导致**单月跌幅达18%**,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。
三、区域市场分化:谁在赚钱谁在失血?
3.1 沙河模式为何能逆势盈利?
河北沙河凭借**“煤炭-石英砂-玻璃-深加工”全产业链**优势,将生产成本压至行业最低。同时,**电商平台“沙河玻璃网”**实现产销对接,库存周转天数仅为行业平均的1/3。

3.2 华南为何成为亏损重灾区?
广东地区**70%生产线使用天然气**,燃料成本比沙河高80元/吨。加之**进口玻璃冲击**(马来西亚、印尼低价产品),当地企业平均亏损达35元/重量箱。
四、政策与环保:看不见的手如何重塑行业?
4.1 史上最严环保标准带来什么?
2013年9月,《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正式实施,**颗粒物排放限值从100mg/m³收紧至50mg/m³**。据测算,**每条生产线环保改造投入高达2000万元**,直接淘汰掉8%的落后产能。
4.2 产能置换政策为何执行走样?
工信部要求“等量或减量置换”,但**部分企业通过虚报产能指标**(如将已停产的1990年代生产线计入置换基数),实际新增产能反而超过淘汰量。
五、2013年玻璃行业的三大意外事件
5.1 光伏“双反”如何误伤建筑玻璃?
欧盟对华光伏组件征收反倾销税,导致**超白压延玻璃需求断崖式下跌**,原本用于光伏的产能被迫转产建筑级玻璃,**加剧普通白玻价格战**。
5.2 温州“跑路潮”怎样传导至玻璃圈?
8月温州某大型玻璃经销商资金链断裂,**拖欠上游货款2.3亿元**,引发连锁反应,**华东片区信用销售比例从60%骤降至20%**。

5.3 期货上市为何没成为“稳定器”?
12月玻璃期货在郑商所挂牌,但**产业客户参与度不足15%**,投机资金主导下,**期现价差一度拉大至200元/吨**,反而成为贸易商新的博弈工具。
六、未来三年,玻璃企业如何突围?
6.1 深加工转型是伪命题吗?
**LOW-E玻璃渗透率仅12%**(欧美为85%),但**设备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年**。某华东龙头通过**绑定地产商战略集采**,将深加工产品毛利率提升至35%,证明**“绑定下游”比“升级产品”更关键**。
6.2 海外建厂能否规避贸易壁垒?
旗滨集团在马来西亚设厂,**享受0%关税出口美国**,但**石英砂需从越南进口**,物流成本抵消15%的关税优势。结论:**资源禀赋比政策优惠更重要**。
6.3 供应链金融能否解资金之渴?
某河北企业以**存货动态质押**方式获得银行授信,**库存周转天数从30天压缩至7天**,但**第三方监管成本侵蚀2%利润**。模式可行,但**仅适用于高周转品类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