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视频网站的盈利拼图:广告、会员、版权分销谁更赚钱?
2013年,国内主流视频网站收入结构大致为:贴片广告占55%—60%,会员付费占15%—20%,版权分销与联运游戏占10%—15%,其余来自线下活动与周边。看似广告仍是现金牛,但会员收入增速最快,年环比提升超过200%。

贴片广告为何依旧强势?
- CPM单价高:一线剧集前贴片可达80—120元/千次曝光,远超门户banner。
- 库存大:热门综艺一集可拆成5—7条15秒广告,单期播放量破千万即带来百万级收入。
- 品牌溢价:广告主愿为“现象级”内容支付溢价,如《中国好声音》第二季独家网络版权让优酷当季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40%。
会员付费爆发背后的三大推手
- 去广告刚需:90后用户“一秒都不想等”,付费去广告成为最直接卖点。
- 独播+抢先看:爱奇艺用《来自星星的你》试水“会员抢先看两集”,两周新增会员破百万。
- 移动端闭环: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的普及让“一键付费”成为现实,移动端会员转化率比PC端高3倍。
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?先把“次日留存”做到40%以上
2013年Q3易观报告显示,行业平均次日留存率仅28%,而头部平台能稳在45%以上。差距来自哪里?
一问:新用户进来后,第一眼看到什么?
答案:不是首页banner,而是个性化推荐流。
优酷在2013年6月上线的“猜你喜欢”模块,通过协同过滤算法把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从29%拉到38%。关键动作:
- 冷启动阶段抓取社交登录授权,获取微博、QQ兴趣标签;
- 首屏只放6条内容,每条都有“播放完成率>70%”的底池保证质量;
- 24小时内根据播放行为动态替换,避免“一潭死水”。
二问:老用户为什么会流失?
答案:不是没内容,而是找不到内容。
搜狐视频2013年10月做了一次流失用户回访,发现68%的人离开的原因是“更新提醒太乱”。解决方案:
- 订阅分组:把剧集、综艺、自媒体拆成三条推送通道,用户可一键关闭某类提醒;
- 追剧日历:在播放器内嵌“下周更新时间轴”,减少跳出;
- 断点续播云同步:PC看到第18分钟,手机打开自动从18:05开始,跳过片头。
三问:会员续费节点怎么打?
答案:在到期前第7天、第3天、当天各一次权益召回。
腾讯视频2013年底测试的召回模板:
- 第7天:推送“本月会员专享片单”,突出独播美剧;
- 第3天:赠送48小时亲友共享码,利用社交裂变;
- 当天:弹出“错过今天,再等30天”倒计时,配合9折年卡。
测试组续费率比对照组高出22个百分点。

技术细节:CDN与预加载如何减少卡顿
2013年,用户因为“缓冲超过5秒”而关闭播放的比例高达17%。优土、爱奇艺、PPTV三家当年都做了同一件事:把H.264编码的码率梯度从3档扩展到5档,并在4G网络下优先推720P 800kbps档位,卡顿率直接下降40%。
预加载策略拆解
| 场景 | 预加载时长 | 命中率 |
|---|---|---|
| Wi-Fi | 提前30秒 | 92% |
| 3G | 提前10秒 | 78% |
| 4G | 提前15秒 | 85% |
爱奇艺更进一步,在播放器里埋点“用户暂停行为”,如果检测到暂停后3秒内无操作,自动停止预加载,节省30%流量。
版权争夺白热化:独家与分销的平衡点
2013年,一部《甄嬛传》网络独播权被乐视以单集500万元拿下,创下纪录。但乐视并没有“吃独食”,而是在首播两周后分销给PPTV、迅雷看看,单集再收120万元,既摊薄成本又扩大长尾收入。
版权运营的三条潜规则
- 首播窗口期必须≥72小时,否则广告溢价会被稀释;
- 分销价格不低于首轮成本的25%,否则ROI难看;
- 二轮分销必须带水印,防止截流会员。
UGC与PGC的微妙关系:2013年的“微剧”实验
优酷在2013年推出“青年导演扶植计划”,用单集5万元成本拍10分钟微剧,流量分成给到UP主50%。当年孵化出《万万没想到》,第一季总成本50万元,最终带来贴片广告+游戏联运收入超过2000万元,成为UGC反向输出PGC的经典案例。
微剧留存公式
优酷内部总结:前3秒出现包袱,前15秒出现反转,单集时长≤8分钟,次日留存可稳在55%以上。

写在最后的冷思考:2013年的经验对今天还有用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无论是会员分层运营、个性化推荐,还是版权分销节奏,底层逻辑从未改变——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对味的内容,并愿意为此持续付费。技术升级、带宽降价、支付便捷只是放大器,核心仍是内容与体验的平衡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