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古玩真假难辨?
古玩市场水深,**“一眼真”与“一眼假”之间往往只差一个细节**。造假技术日新月异,从胎土、釉料到包浆、沁色,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被仿制。老玩家也常栽跟头,新手更需系统学习。

古玩鉴定的核心逻辑:先断代再辨伪
很多藏友一上来就纠结“对不对”,却忽略“什么时候”。**断代是辨伪的前提**,同一器型在不同朝代工艺差异极大。例如明代永乐青花胎质细腻、釉色莹润,而晚清仿品胎体厚重、青花浮于表面。
断代三大硬指标
- **胎土成分**:老胎含微量杂质,新胎过于纯净。
- **修足工艺**:明代多“跳刀痕”,清代转轮痕迹规整。
- **釉面老化**:百年以上自然开片呈“鱼鳞状”,酸蚀仿品呆板。
实战技巧:五感鉴宝法
1. 视觉:看“光”与“色”
**真品包浆温润如凝脂**,仿品贼光刺眼。宋代汝瓷的“天青”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深浅变化,而现代化学釉色调单一。
2. 触觉:摸“棱角”与“温度”
老物件边缘经岁月打磨**手感圆润**,新仿棱角锋利。古玉握片刻即有冰凉感,玻璃仿品导热快。
3. 听觉:听“声”辨材质
手指轻弹瓷器,**真品声音清脆绵长**,胎裂者声哑;青铜器则听“嗡”声,新铸铜声短促。
4. 嗅觉:闻“土味”与“化学味”
出土老器有**淡淡土沁味**,酸咬作伪的刺鼻化学味一周难散。

5. 重量:掂“手头”
老铜器因氧化失重,**上手轻于新仿**;老木器水分蒸发后密度降低。
最容易踩坑的三种造假套路
套路一:老胎新釉
用残器老胎后加新釉二次烧制,**底足老气但釉面火光未退**。
套路二:拼接器
将数件残片拼接成完整器,**接口处放大镜可见现代胶水痕迹**。
套路三:人工做旧
用高锰酸钾浸泡玉器伪造血沁,**颜色浮于表面,真沁深入肌理**。
新手如何建立鉴定体系?
第一步:建立标准器库
收藏**博物馆高清图录**与**考古报告**,对比细节。例如故宫藏成化斗彩鸡缸杯的“姹紫”发色,是后世无法仿制的。
第二步:掌握工具
- **60倍放大镜**:观察气泡、开片形态。
- **紫光手电**:检测胶补、酸蚀痕迹。
- **电子秤**:记录重量数据,对比同类器物。
第三步:实战演练
每周逛地摊,**先远距离“望气”**,再上手验证。记录每件器物的疑点,三个月后复盘。
常见疑问解答
Q:老藏家说“神韵”到底指什么?
答:**神韵是工艺、时代审美与使用痕迹的综合体现**。例如战汉玉器的“玻璃光”是长期盘玩与埋藏形成的柔和折射,新仿抛光再亮也显生硬。
Q:拍卖行的证书能信吗?
答:**大拍行真品率高于90%,但小拍行“故事证书”泛滥**。重点看鉴定人署名,如“耿宝昌”题签的瓷器可信度极高。
Q:价格低的古玩是否一定假?
答:**漏确实存在,但需满足三个条件**:冷门品种、卖家不识货、你有足够知识储备。多数低价货是“一眼假”的诱饵。
进阶:微观痕迹学
用显微镜观察瓷器釉面,**真品有自然磨损的“牛毛纹”**,方向杂乱;仿品机器打磨痕迹平行。青铜器范线真品有铸造缩孔,仿品用电刻刀伪造的范线过于规整。
最后提醒
古玩鉴定没有捷径,**“吃药”是成长的必经之路**。建议新手从明清民窑残器入手,几十元一片的标本胜过空谈理论。记住:**真品会说话,假货总缺一个“灵魂”**。
评论列表